努力加载中
  • 推荐
  • 要闻
  • 财经
  • 娱乐
  • 时尚
  • 情感

热点推荐

热门图文

美智库:一旦台海爆发战争,2艘美航母沉没,美国只有2种选择
南宫钦

解放军的作战能力在不断提升,特别是在“联合利剑”演习中,模拟登陆部队的速度和攻击力度远超预期。

不到48小时,解放军就能完成从海峡穿越到台湾本岛的进攻。

与此同时,台湾的防御设施显得捉襟见肘,储备的标枪导弹在高强度战斗中只能维持7天。

美军的援军能在关键时刻及时赶到吗?

这场战争的时钟已经开始滴答作响,五角大楼已经准备了两种应对方案,它们的成功与否,是否能避免美国在台海的惨重损失,仍然没有定论。美军到底能从这场危险的游戏中全身而退吗?

2025年《台海冲突推演报告》的发布

2025年,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(CSIS)推出了一份重磅文件——《台海冲突推演报告》。

这份报告一经发布,就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轩然大波,迅速成为军事专家、媒体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。

报告的基础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完成的400次兵棋推演,旨在细致解析美军介入台海冲突时可能出现的战况。

这些推演并非简单的假设,而是基于当前已知的军事技术、部署情况和作战能力,通过反复计算得出的结果。

报告全面展示了战争可能的发展轨迹,其中一些结论令人震惊,尤其是对美军在亚太地区核心力量的预测。

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,是对部署在菲律宾海的“雷根号”和“罗斯福号”两艘航空母舰的命运描述。

这两艘航母是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的支柱,长期以来承担着维持地区影响力的重任。

根据推演数据,

这两艘巨型战舰将在战争爆发的头几天内遭遇毁灭性打击。

模拟显示,解放军动用了先进的反舰弹道导弹,对航母战斗群实施了密集攻击。

结果是,超过160架舰载机——包括F-35和F/A-18这样的主力战机——在短时间内坠入太平洋,航母本身的生存能力也受到严重威胁。

专家们在报告中详细分析了这一结果背后的原因。

解放军的反舰弹道导弹技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,尤其是其精度和射程让人印象深刻。

导弹的圆概率误差(CEP)已经缩小到10米以内,这意味着它们几乎可以精准命中移动中的舰船目标。

更令人关注的是,东风-26等型号的射程已经扩展到覆盖关岛——美军在西太平洋的重要军事枢纽。

这一射程的延伸直接改变了战场的地理格局,迫使美国航母战斗群无法像过去那样靠近冲突区域作战。

为了避免被导弹锁定和摧毁,“雷根号”和“罗斯福号”这样的航母只能选择后撤,退到第二岛链的安全区域,比如日本以东或更远的海域。

这种后撤并非小事。第二岛链距离台海战场更远,航母的舰载机作战半径因此受到限制,支援行动的效率大幅下降。

过去几十年,美军依赖航母在第一岛链附近快速部署兵力,通过空中优势压制对手。

但报告揭示,随着解放军反舰武器的威胁加剧,这种传统策略已经难以维持。

推演中还提到,导弹的发射密度和速度让美军的防御体系难以招架。

航母周围的宙斯盾驱逐舰虽然配备了“标准-6”拦截导弹,但在面对多波次、高密度的弹道导弹齐射时,拦截能力很快达到饱和,最终无法保护核心舰船。

美国的应对战略

在面对如此严峻的战场局势时,报告中提出了两种可能的战略选择。

首先,美军可能选择全面升级战争,采取更加激烈的军事行动。

根据推演,美军可能会动用关岛的B-2隐身轰炸机群,实施针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“瘫痪打击”行动。

B-2轰炸机,以其隐形能力和携带的精确制导武器,能够对中国的关键军事设施和基础设施进行精确打击。

这种战略无疑将使中国的防空系统、指挥中心以及一些重要的军事基地受到致命威胁。

虽然这种方式能有效削弱对方的作战能力,但也意味着战斗将迅速升级,规模和烈度都会大幅提升,所带来的风险也将大大增加。

尤其是在中国拥有强大防空网和先进的反舰导弹系统的情况下,B-2轰炸机的安全性将面临严峻考验。

此外,这样的行动可能引发更广泛的军事冲突,并迅速扩大至其他领域,尤其是在中美两国的军事对抗背景下,任何一次冲突升级都可能引发不可预见的后果。

报告中的第二种选择是启动“地狱景观”计划,这一构想由新任印太司令帕帕罗提出。

该计划的核心是部署大量无人作战系统,这些系统包括3000架无人机和500艘无人艇,目的是在台海战区形成一个200海里宽的海上无人区。

通过这些无人系统的部署,美军可以在不直接投入大量人员的情况下,通过技术优势争取战场上的主动权。

这一战略的优势在于,它能够减少美军人员的伤亡风险,尤其是在航母战斗群遭遇严重打击后,无人机和无人艇的使用能够有效填补传统力量空缺。

无人系统能够执行侦察、打击等多种任务,甚至可与敌方进行快速对抗,从而为美军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。

通过使用大量无人机和无人艇,美军希望在避免直接人员伤亡的同时,继续保持对战场的控制权。

无人机的机动性和隐蔽性使其能够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穿梭,进行侦查和攻击任务,甚至能够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执行长时间的监视任务。

而无人艇则能够在海上快速集结,实施对敌舰的远程打击,或执行骚扰和封锁任务。

然而,“地狱景观”计划虽然具有高技术含量,并且在减少人员伤亡的同时提供了战术灵活性,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。

无人作战系统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是其能否成功执行任务的关键。

解放军可能会针对美军的无人机和无人艇采取反制措施,例如使用电子干扰手段,使得这些无人系统的通信和导航受到影响,从而削弱其作战效果。

此外,大规模部署无人系统也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支持,这对于美军来说是一项巨大的后勤挑战,尤其是在台海这个相对封闭的战区,保障无人系统的持续作战能力无疑会加重美军的后勤负担。

美军的挑战与局限

兰德公司在2024年12月还曾甩出了一份报告,直指美军在台海冲突中可能撞上的硬钉子。

要让台海战区2500架战机保持战斗力,美军得把全球85%的空中加油机都拉过来。

这可不是小数字,空中加油机就像是战机的移动加油站,没了它们,飞机飞不了多久就得落地。

更别提这些加油机还得跨越大半个地球,飞到西太平洋来支援,路上得耗费多少时间和资源,光想想就知道后勤压力有多大。

美军的空中力量虽然强,但这么大规模的调动,等于把家底都掏出来了,能不能撑住这么高的作战强度,真是个大问号。

报告里提到,2024年美军在亚太的演习中已经暴露出了一些问题,比如加油机的调度效率不高,一旦真打起来,补给跟不上,战机就只能干瞪眼。

反过来看中国这边,福建平潭那边建了个海上浮动核电站,这玩意儿可不简单。

据说它能连续18个月源源不断地供电,直接给解放军的反介入体系当后盾。

反介入体系是什么?就是一大堆雷达、导弹和指挥系统,专门用来把美军挡在外面。

这核电站一运转,解放军的岸基导弹、侦察设备和海上力量就能一直保持在线,不用担心能源短缺。

18个月是个什么概念?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,足够打一场持久战了。

而美军这边,哪怕把全球的加油机都调过来,后勤线拉得那么长,能不能扛住几个月都不好说。

两边一对比,差距就出来了。

台海战事的时间差与战略抉择

CSIS报告的附录里提到了一件事儿:台湾得自己扛至少两周,等美军的援军赶到。

这两周可不是随便说说的,得看台湾能不能顶住解放军的攻势。

可2024年11月,解放军东部战区搞了个“联合利剑”演习,模拟了一场海峡穿越。

结果呢?他们的登陆部队用了不到48小时就完成了整个过程,从集结到跨海,再到登上台湾本岛,速度快得让人咋舌。

演习里,解放军动用了大量的两栖舰艇、气垫船和直升机,配合火箭军的远程火力,直接把模拟的防御阵地轰得七零八落。

48小时,等于两天时间,这速度完全颠覆了传统登陆作战的时间表,也给台湾的防御计划敲了个警钟。

台湾这边有自己的“固安计划”,听着挺硬气,但实际情况不乐观。

计划里提到,他们储备了一批标枪反坦克导弹,专门用来对付登陆部队。

可问题是,这些导弹在高强度战斗中最多只能撑7天。

7天是个什么概念?还不到一周,解放军的部队要是两天就上了岸,剩下的五天够不够挡住后续攻势,真不好说。

标枪导弹虽然厉害,能一发干掉一辆坦克,但在解放军的饱和攻击下,数量不够用是个硬伤。

台湾的防务部门自己也漏了底,说弹药储备本来就有限,要是打起来,每天消耗的速度会远超预期。

7天一过,导弹打光了,后面靠什么守?

解放军这边可不等人,演习里他们的后勤补给船紧跟着登陆部队,源源不断地把物资送上来,节奏一点不乱。

报告里还算了一步棋:解放军要是越过了海峡中线,战局就彻底变了样。

海峡中线是个分界线,一旦跨过去,等于直接把战火烧到了台湾的家门口。

推演显示,这一刻到来时,战争会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,留给美军反应的时间会越来越少。

解放军一旦站稳脚跟,就会迅速扩大滩头阵地,等美军援兵到时,局面可能已经收拾不下了。

五角大楼也只能硬着头皮,把希望寄托在“地狱景观”计划上,靠无人系统来填补时间差。

[1]李林杰.美国台海“一体化威慑”战略的目标、逻辑与后果[J].闽台关系研究,2024(3):57-70

相关推荐
x